全面实施河长制 河长制促进“河长治”河湖管护进入了新阶段
【】我们国家的每一条河流都有一条河流!水利部星期三宣布,在全面推进河道长度系统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。截至6月底,全国31个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都建立了河道长度制度,提前6个月完成了中央政府规定的任务。省级、市级、县级、乡级的河道长度已达30多万米,已建成76万余条村级河道。数以百万计的河流处于警戒状态,每条河流都有一个“健康卫士”。
一年多来,各地区、各部门高度推进和行动,河流系统的组织体系、制度体系、责任体系全面建立。许多地方的党和政府领导都负责管理这条河,最后插上一根杆子,一层接一层地履行河长的职责。据统计,全国有402位省级领导,其中59位省级党政领导同志担任江长。29个省将河道长度系统延伸到村庄,开启了河道长度系统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河流长度系统促进了“长河治理”,河流和湖泊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下一步将河流长度系统转型,从“著名”“实用”,关注“盆地”和“水”的管理,建立和完善河和湖档案,关注特殊精馏操作,执行这条河流和湖泊系统治理,巩固河长度的责任,并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为河流和湖泊管理和保护。每条河流健康的承诺,到2020年,争取国家地表水质量达到或优于Ⅲ类超过70%的水体,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成功率超过80%,长江,清水,绿色,风景秀丽的美丽风景湖泊逐渐出现。
截至6月底,全国31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都建立了河道长度制度
“每条河都有一条长河”——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新年贺词中铿锵的话语仍然回荡在他的耳边。
这是人民心灵的庄严承诺,是全面推进水系建设的号召。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,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,我们进行了密集的行动。7月17日,中国水利部部长叶兴平宣布,截至6月底,全国31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都已建立起了长度系统,比中央政府规定的时间提前了6个月。机构到位,责任到位,看河流,看行动,看结果。从大河到家乡的小河,数以百万计的河流在守卫着,每条河流都有一个“健康卫士”。
我周围的河流正在改变。“这条河已经投入使用,水质发生了变化,丁湾河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了,它已经成为了‘疾病的根源’,被选为中国最美丽的母亲河。”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居民刘芳说。
母亲河正在改变。经过综合治理,曾经被水冲过的渭河又回来了。陕西渭河生态区委书记戴凯悲叹。
河道长度制度促进了“长河治理”,河流和湖泊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每一条黑臭的河都是清澈的,每一条断了的头河都欢快地流淌着,“河是自由的,水是清澈的,河岸是绿色的,风景是美丽的”美丽的湖正在成为现实。
一个掌管河流的人不负责它的长度。
余启红,江苏省无锡市华昌街道办事处主任,出生在太湖附近,喝着太湖的水。回想起10年前的蓝藻事件,俞敏洪反复感叹:“自来水发臭,矿泉水一夜间就卖光了。”
水危机继续拉响警报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,水的短缺、水污染、水害等新旧水问题交织在一起,出现在河流和湖泊中。保障水安全、保护水生态是人们的目标,也是不可避免的发展问题。
从哪里开始?
一分部署,九分落实。各部门快速行动。水利部与原环境保护部出台河长制实施方案,十部委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,明确职责,分工协调,形成全面治水合力。
谁当河长?河长制的核心是责任制。许多地方党政一把手管河,一竿子插到底,层层压实河长责任。全国省、市、县、乡四级30多万名河长中,省级河长有402人,其中59位省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河长。29个省(区、市)将河长体系延伸至村,设立76万多名村级河长,打通河长制“最后一公里”,实现“每条河流都有河长”的目标。
“一把手督战,既管水又管岸,破解了‘九龙治水’困局。”无锡市水利局局长张海泉坦言,无锡党政领导出任64条河流河长,统筹发力,标本兼治,太湖氨氮浓度下降38.9%,15条主要入湖河流连续4年消除劣Ⅴ类水。
谁管河长?“有问题,找河长。”各地河长制责任体系全面建立。安徽河长有了硬指标,考核内容细化到水资源保护、水污染防治等7个方面28项;上海分级考核河长,市考区、区考街镇,全程追责;福建将河长考核纳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;江西启动省级河长约谈机制,督促地方消灭劣Ⅴ类水。
守水有责,守水尽责。“河长不是挂名,而是责任。”江西省靖安县双溪镇镇级河长钟有国坦言压力很大,签承诺书,立军令状,亮黄色的监督电话尤为显眼。
一些地方先行先试,打造河长制“升级版”。江苏河长职能延伸,由骨干河道扩展到10万多条村级河道;浙江5.7万多名河长横向到边,纵向到底,从河湖管到沟、渠、塘等小微水体;福建厦门河长制全域管护,不仅囊括9条入海溪流,还把筼筜湖和五缘湾内湾纳入河长制“大名单”。
全面建立河长制,一张张河湖责任网层层密织,许多河湖实现了从“没人管”到“有人管”,从“管不住”到“管得好”的重大转变。
一河一策,精准治水,系统共治开良方
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,治水是一项系统工程,不能做头疼医头、脚疼医脚的局部治理。坚持问题导向,一河一策,成为许多地方河长制的行动指南。
系统共治,措施更有力。“治水靠一个部门、一项措施,单打独斗不行。”江西省水利厅厅长、省河长办主任罗小云说,江西坚持治污水、护好水,保水质、降水耗,控源头、管全程。整治南昌市乌沙河,市里成立河长办,清淤、截污、植绿,污水不再入河,岸边的鹭鸟又出现了。
水岸同治,成效更明显。“河流污染表象在水里,根子在岸上。”无锡市副市长刘霞说,治理梁溪河,岸上关停化工企业76家,建立核心保护区;水里疏通河道,保洁员上岗,“整条河道像是清了肠,水不臭了,河里有鱼了。”河边居民说。
——治水策略在变。
把脉问诊,治水更精准。浙江省大到干流,小到百米河段,编制11720个“一河一策”方案,打响剿灭劣Ⅴ类水攻坚战;厦门编制“一河一档”,一个筼筜湖,调查报告达200多页,大到汇水区地图,小到每一个排污口,都精确记录在册,为开出治水良方打下基础。
问题导向,行动更坚决。针对河湖存在的突出问题,水利部重拳出击,在全国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,清理乱占、乱采、乱堆、乱建,治采砂,严厉打击涉河违法违规行为。贵州开展“百千万”清河行动,对120条重要河流开展联合执法检查。上海市闵行区浦锦街道丰收村,10条河都是“问题河”,街道党委书记孙培龙说:“大量违建挤占河道,河水变成死水。”街道对症下药,49座土坝变身桥梁,水乡再现“小桥流水人家”风貌。
——治水方式在变。
科学施策,手段更多元。在陕西灞河蓝田县河段,一揽子治河方案出台,水务、环保、市政等部门联合行动,建村级污水处理厂,种植草藤植物绿化河堤,让灞河重现生机。
“一张图”管水,管河更智能。在山东,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接入1049条河湖基础数据,谁在巡河、巡河轨迹、水质状况等情况一目了然,各级河长只需打开APP,就能实时上报水情。“巡河记录可在手机上完成,更重要的是,各平台数据打通,使治水更科学。”桓台县起凤镇河管员巩志峰说。
各级河长掀起护河、治水热潮,河长制初见成效。福建一年治理河流总长度达1126公里,12条主要河流水质全优,Ⅰ—Ⅲ类水占95%以上;浙江省治理垃圾河6500公里、黑臭河5100公里,基本清除黑臭脏现象;陕西省干支河流和湖泊状况明显改善,水功能区达标率提升10个百分点。
建长效机制,管好“盆”和“水”
河流治理非一日之功,河长制要实现“河长治”,长效机制是关键。伴随河长制深入推进,各地新实践、新机制应运而生。
制度跟进。一些地方对河长制立法,变集中式治理为常态化治理。江西率先实行全境流域生态补偿机制,对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地区,扣除补偿金。江苏建立河长联席会议制度,省级财政每年安排4亿元资金,专项治河。上海梳理河长问题清单、责任清单、项目清单,河长制任务实行全过程目标管理。
全民治河。全社会关爱河湖、珍惜河湖、保护河湖的局面基本形成,各地涌现出一批“企业河长”“乡贤河长”“河小二”等民间河长。福建“政府河长+企业河长+群众河长”,共整治小流域60条;江苏推广政府购买服务,97.7%的骨干河道落实保洁管护人员,48%的河段实行社会化管护。
更大的影响在岸上。河长制倒逼产业转型,量水而行、以水定产,成为许多地方的自觉行动。江西靖安县传统养猪业排污大,现在发展生态养殖,大多数散养户退了出来,水质好了,县里的旅游业因水而兴。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的东小江,两岸印染业集聚,一度成为黑臭河,后来关停64家印染企业,刚性整治100多家企业。
转变生活方式。在重庆市南川区峰岩乡,每位村民家中都有一个蓝色垃圾桶,垃圾捡满一桶后就可换取奖品。“一项小小的措施,却改变了居民多年沿河洗涤、乱扔垃圾的习惯。”峰岩乡正阳村支书安峰说。
河长制带给河流健康承诺。安徽提出,到2020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80%以上;江苏明确,3年内恢复水域面积100平方公里。在全国,力争到2020年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的比例超过70%,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%以上,初步建立河湖休养生息保障制度。
鄂竟平说,全面推行河长制取得一定成效,但也要看到,河湖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,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。全面深入推进河长制,要聚焦管好“盆”(即对河道湖泊空间及其水域岸线的管理保护)和“水”(即对河湖水资源的管理保护),向河湖管理顽疾宣战,持续加力,久久为功,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河湖新格局,还河湖健康美丽。纯水设备,, , ,。
- 上一篇:多种微生物可以分解工业废水致癌物 2018/7/23
- 下一篇:山东省推进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联合惩戒 2018/7/23